一、认清手足口病的“真面目
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急性传染病,全年能发病、夏秋是高发期,传染性强还容易在学校流行。
它和普通疹子不一样:潜伏期2-10天,手掌、足底、口腔、臀部会出疱疹;要是孩子持续高热超39℃、精神差、呼吸或心率异常,可能是重症信号,一定要警惕!
多数患儿7天能自愈,但少数可能引发心肌炎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。病毒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、食物、用品(粪-口传播),或是呼吸道飞沫传播,家长要提前做好防护。
二、学生、家长、学校各有防控重点
· 学生:牢记“勤洗手、遮口鼻、不共用、避患者、打疫苗”,尤其接触口鼻、进食、如厕后需用清水+洗手液洗手,接种EV71疫苗可减少重症风险。
· 家长:做好孩子的“健康把关人”,饭前便后帮孩子洗手,不让孩子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流行期少去人群密集场所,定期消毒玩具、餐具,发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。
· 学校:每日通风、消毒玩具与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,晨检排查可疑患儿,患儿增多时及时上报,必要时停课,同时培训教职工防控知识。
三、科学处理+区分“相似病”
1、手足口病VS疱疹性咽峡炎,如何区分?
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,但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,而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16型病毒和71型肠道病毒。
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只有口腔内有疱疹,如口腔咽腭部位、悬雍垂的黏膜上。
而手足口病患儿口腔、手、足、臀、膝关节、肘关节等部位都可出现疱疹,且手足口病部分患儿口腔没有疱疹,仅手足出现皮疹。
■手足口病:
(1)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。
(2)主要患者为5岁以下儿童。
(3)主要症状:咽痛、厌食、发热;手、足、口腔、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皮疹。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以及粪-口传播。
■疱疹性咽峡炎:
(1)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。
(2)主要患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。
(3)主要症状:咽部红肿、口腔内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疱疹,疱疹周围有红晕,1-2日后可形成溃疡。由此引起吞咽难受、不愿进食等情况。病毒主要以粪-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。
2、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重症患儿,而手足口病部分患儿会并发心肌炎、脑炎、肺水肿等重症,严重时个别患儿甚至会死亡。
四、该病治疗以对症为主,家长不用过度焦虑,但要重点关注3岁以下孩子的重症风险。
1. 预防优先:接种EV71疫苗、坚持七步洗手法、常通风消毒、少去人群密集处。
2. 及时识别:关注发热+手、足、口、臀疱疹,出现重症信号立即就医。
3. 规范隔离: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,避免交叉感染。
五、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高发人群,病毒室温下能活数日,污水粪便中可存数月,做好“七步洗手法”超关键。

上师大幼儿园保健室
2025.11